-
庄稼被一铲而空,工程紧急就能“先斩后奏”?
导读:夕阳西沉,一群不知名的鸟儿扑棱着翅膀,从金黄的玉米地里仓惶惊起,在空中盘旋哀鸣。就在这片即将收获的田野上,西安市户县农民王某佝偻着身子,指尖颤抖地抚过满地狼藉——就在2021年8月15日那个傍晚,他视若珍宝的庄稼,被冰冷的机械铲车夷为平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心血,顷刻间化为乌有。这粗暴的一铲,铲断的不仅是待收的禾苗,更深深刺痛了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与尊严。 王某是户县A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他承包的土地,如同祖辈传下的命脉,维系着一家生计。然而,“西安外环高速公路南段”项目的推进,将他的承包地划入…
-
三天强拆令,三十年的家:谁有权推倒我的房子?
导读:“明明是镇政府违法强拆房屋,为什么县政府还会维持复议决定呢?”2021年8月19日,河南郭某家房屋被一伙不明身份人员强行推倒时,他攥着三天前收到的《责令限期拆除告知书》,内心充满愤怒与困惑。这份由村支书转交的文件要求他在8月20日前自行拆除房屋,理由是违反《城乡规划法》。然而,强拆行动比文件规定的期限提前了一天,且未出示任何合法手续。 当郭某向县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后,得到的竟是维持强拆决定的复议结果。这场两级政府“双簧戏”背后,暴露出基层治理中令人心惊的权力失序。 1、程序崩塌:三天强拆令如…
-
十年前的加盖为何今日必拆?——违法建筑处置中的法律溯及力与责任重构
导读:一座存在18年的饭店二楼,为何在2025年的今天必须拆除?当岳先生手持当年房管所领导的口头承诺,面对城管部门的强拆决定时,这个案例已然超越个体遭遇,成为检验法治文明的试金石。据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度行政审判白皮书显示,类似历史违建纠纷案件年均增长21.3%,其中83.7%涉及法律溯及力争议。 1、典型案件折射的违建认定困局 2025年某电视节目曝光的“岳某饭店强拆案”引发全民热议:2007年经房管所口头同意翻建的二层建筑,为何在十余年后突遭强制拆除?本案暴露出违法建筑认定中的三大核心矛盾…
-
危房拆除四年无补偿?司法利剑如何斩断行政不作为困局
导读:“签完解危协议搬离家园时,住建局承诺“很快会有安置方案”。谁曾想这一等就是四年,留给我的只有租房合同和发霉的家具……”孔某的遭遇揭开了危房治理背后的制度伤疤——当解危程序沦为单方驱逐工具,司法判决终为流离失所者点亮权利明灯。 1、时间线里的权利沦陷:从配合解危到无家可归 危房认定陷阱(2016年9月):孔某继承的溧阳市A镇房屋突被认定为四级危房(最高危险等级),旋即纳入改造项目。 撤离协议伏笔(2017年7月:孔某配合签署《危房解危撤离协议》搬离住所,协议未载明任何补偿标准…
-
二审能否成功翻盘?拆迁律师巧思善谋助力委托人逆风翻盘
导读:在法律的征程中,一审与二审的结果往往差异悬殊,尤其在一些复杂的拆迁案件中,二审律师的专业素养与策略布局,常常能为案件带来转机。拆迁律师就曾在接手的一起败诉案件后,凭借其深厚的法律功底、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成功助力委托人逆风翻盘。 案件的起始可追溯至 1996 年,当时梁某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某村的宅基地房屋以 18000 元出售给路某,路某不仅支付了房款,还完成了土地使用证的更名,成为了房屋的实际使用者。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 2015 年,房屋被纳入征拆范围,梁某与路某签订了《…
-
签订了征补协议就能强拆?法院判了!不可以!
导读:在房屋征收过程中,即便签订了《安置补偿协议》,也不意味着征收方可以随意强制拆除被征收人的房屋。法律明确规定,即使签订了协议,征收方仍需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确保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在台州,两位洪先生就遭遇了违法强拆的困境。他们在被逼迫的情况下,与征迁方签订了显失公平的《征收补偿协议》和《房屋腾空协议》。然而,即便签订了这些协议,两位洪先生并未实际搬迁,仍在房屋内居住。征迁方却以“依照协议”为由,强行拆除了他们的房屋。 面对这种不公,两位洪先生在拆迁律师的帮助下,向法院提起了“确…
-
强拆后赔偿与补偿不分?法院如何判定?
导读:在征地拆迁领域,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是两个关键概念,然而二者常被混淆。正确区分二者对于维护被征收人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1、案例引入:李先生的维权之路 李先生在河南周口拥有国有土地上的三间门面房,面积共 100 平方米,用于经营。2018 年 1 月 5 日,市政府在未与李先生达成《安置补偿协议》的情况下,以“行政征收”为由强拆其房屋。李先生随后提起行政诉讼,2019 年法院判决政府强拆行为违法。市政府未上诉,判决生效。但 2019 年 10 月 10 日李先生向市政府寄《国家赔偿申请书》后,…
-
一审 20 分钟闪电判,二审未开庭现惊天反转?征拆背后何隐情?
导读:行政机关在实施征拆等行政行为时,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不能为追求效率而忽视程序正义,否则将侵害被拆迁人合法权益。而行政相对人面对不合理征拆行为,应增强法律意识,及时寻求专业律师帮助,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避免自身权益受损而不自知。 在贵州省某自治县,因公共利益对棚户区改造,王先生的房屋被纳入征收范围,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令人关注。从一审法院仅用 20 分钟庭审就驳回王先生诉求,到二审省高院未开庭直接撤销一审判决及补偿决定,该案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隐情呢? 案件回顾: 2021 年 11…
-
房屋被强拆未告知救济途径,该如何维权?
导读:在法治社会中,行政机关的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然而,在实践中,部分行政机关在实施强制拆除等行为时,可能存在程序不当、未充分告知当事人权利救济途径等问题,导致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探讨房屋被强拆未告知权利救济途径时的维权方法。 案件事实:房屋被强拆,未被告知救济途径 莫某是广东省阳江市某村村民,其房屋位于征收范围内。2013 年,镇政府与村委会签订《征收土地协议书》,并支付了征地补偿款。然而,莫某并未与镇政府达成补偿安置协议。 …
-
林地归属起波澜,各方推诿引争议!
导读:在江西分宜县某村,一场扑朔迷离的林地归属纠纷正在上演。村民们手持《林权证》,却眼睁睁看着约一半的农村集体用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甚至还被某汽修公司占用部分林地用于项目建设筹备。多个部门面对记者询问时,皆声称征地程序合法合规,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简单。 1、起因:村民办厂遇阻,林地产权突变 2023 年,一位村民怀揣着发展家乡经济、带动邻里就业的美好愿景,打算在村集体林地上开办厂子。然而,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却意外得知该林地早在 2019 年就被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并且批给了某汽…
